在明清时期,所谓的“文字狱”可谓如火如荼,尤其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,竟然有500多名文人因言论被处以斩刑或流放。然而,类似的事件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同样发生过,且其规模和影响同样令人震惊。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,就曾有一位宰相,仅仅因为书写了“青鹅”这两个字,便导致了自己满门抄斩的惨剧。
这“青鹅”两个字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呢?满朝的文武百官都未能弄清其中的奥妙,但武则天却对这两个字异常敏感,她愤怒至极,甚至命令大臣们将这两个字拆开读,试图揭开其中的秘密。
这位不幸的宰相名叫裴炎,曾是唐朝朝廷的重要人物。为了辅佐唐中宗李显,裴炎在唐高宗临终时被特别指定为宰相。唐中宗登基后,本打算废除裴炎,另立新宰相,但裴炎显然不甘心就此失去权力。于是他决定转投武则天的阵营,最终协助她推翻了李显,扶持李旦登上帝位。
展开剩余77%武则天迅速掌握了实权,而裴炎因协助她立下赫赫战功,也得到了她的赏识与封赏。然而,裴炎并未料到的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武则天的野心渐渐显现,她不仅完全控制了政权,而且通过操控唐睿宗李旦,使得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傀儡皇帝”,一切朝政事务都由她决定,这让裴炎开始心生忏悔和不安。
裴炎意识到,如果不加制约,李唐的江山很可能会落入武氏之手,于是他开始改变立场,公开与武则天产生了矛盾,开始反对她的一些政策,尤其是在武则天准备动手清除李氏宗室时,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反对意见,甚至在很多政治决策上与她唱对台戏。
武则天对裴炎的背叛愤怒不已,然而裴炎曾是唐朝三代重臣,地位举足轻重,武则天也不敢轻易对他动手。裴炎虽然对武则天心生不满,但深知自己并不可能凭一己之力直接与之对抗,于是他制定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——趁武则天出游之际,他打算亲自将其囚禁,并迫使她将政权交还给唐睿宗。
然而,命运似乎并不站在裴炎这一边。就在他准备行动的几天里,连续不断的暴雨让武则天取消了原定的外出计划,使得裴炎的计划也无功而返。就在这个时候,另一个计划也悄然酝酿。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,英国公徐敬业,准备起义推翻武则天。徐敬业知晓裴炎对武则天的反感,便积极联络裴炎,企图将他拉入反叛阵营。
为了获取裴炎的信任,徐敬业委托诗人骆宾王创作了一首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的童谣,悄然流传民间。歌词中暗示裴炎将会在12月辅佐徐敬业登基为帝。这让裴炎既惊且喜,进一步坚定了与徐敬业合作的决心。
就在此时,徐敬业起义造反,裴炎则在朝堂上主动劝谏武则天将权力交还给唐睿宗,否则叛军很快就会攻入长安。裴炎的言辞,引起了朝廷上许多大臣的激烈反应,一些人认为他言辞过激,怀有异心。与此同时,有人举报裴炎截获了一封秘密信件,这封信是他准备传递给徐敬业的。信中只有两个字——“青鹅”。
此时,满朝文武都难以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,然而武则天冷笑一声,揭示了其中的玄机。她命令大臣们将这两个字拆解开来看:“青”字可以拆为“十二”和“月”,而“鹅”字的繁体字可以拆为“我”和“自与”。将这些拆解后的字连接在一起,就能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:裴炎在暗示自己会在12月作为内应,帮助徐敬业的军队进入长安。
不论“青鹅”二字的含义是否真如武则天所理解,武则天已经将裴炎视为“祸患”,认为他必然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。过去,因为裴炎在朝中受到广泛支持,武则天不敢贸然下手,但此时她已决心铲除这一“绊脚石”,确保自己稳固的统治。
裴炎最终被逮捕,关入了诏狱。尽管朝中有不少大臣站出来力保裴炎,称他并无谋反之心,但武则天已经决定将其除掉。一个月后,裴炎被处以斩刑,裴家全族也因叛逆之罪被满门抄斩,饱受酷刑。
裴炎最初之所以站在武则天一边,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地位;后来,他尝试恢复唐睿宗的权力,却最终成为武则天走向权力巅峰的牺牲品。裴炎的失败,充分揭示了在权力斗争中,任何看似坚实的盟友都可能一朝覆灭,而唯一能得以生存的,只有最为强势的掌权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股票配资公司,深圳配资门户网,股市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